【记承天寺夜游翻】一、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,收录于《东坡七集》中。文章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,记录了作者在月夜与友人张怀民一同游览承天寺的经历,表达了作者在贬谪期间的孤寂、豁达与对自然之美的欣赏。
文章虽短,但意境深远,语言凝练,情感真挚。通过描写月色、竹柏影子等自然景物,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的超然心境,也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“以景抒情”的典型风格。
二、文章结构分析(表格形式)
项目 | 内容 |
题目 | 《记承天寺夜游》 |
作者 | 苏轼(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) |
朝代 | 北宋 |
文体 | 散文(游记类) |
写作背景 | 被贬黄州期间(1082年),政治失意,生活清苦,借自然之景排遣心中郁结 |
主要内容 | 夜间与友人张怀民一同游览承天寺,赏月、观景,抒发孤独与豁达之情 |
主要意象 | 月光、竹柏、积水空明、藻荇交横 |
情感基调 | 孤寂中见洒脱,哀而不伤,寄情山水 |
语言特点 | 简洁凝练,富有画面感,用典自然,富有哲理 |
主题思想 | 在困境中保持豁达心态,从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 |
艺术特色 | 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;语言含蓄,意境深远 |
三、原文节选与解析
原文节选:
> 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。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”
解析:
- “月色入户”: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房间,引发作者的兴致。
- “欣然起行”:因月色美好而兴奋地出门。
- “念无与为乐者”:想到没有可以一起赏月的人,于是去找张怀民。
- “庭下如积水空明”:月光照在庭院中,仿佛积水般清澈透明。
- “水中藻荇交横”:比喻月光下的竹影和柏影交错如水草。
- 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”:感叹世间虽有明月与竹柏,却很少有像我们这样闲适之人。
四、总结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古代散文,它不仅描绘了月夜之美,更传达了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与淡泊的心境。文章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。
通过本文,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苏轼的才华与情怀,也能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“寄情山水,超然物外”的精神追求。